5月1日的午后,我从琼海市东太农场驱车赶往海口市日月广场新华书店,新建好的中会高速路上突发下起大暴雨,在冒着倾盆大雨前行数公里后,我进入阳江服务区避雨。随着雨势渐小,我立刻启动车辆继续前往海口,在新华书店买下了《万泉河水清又纯》。至今天(5月4日)上午,我完整地把书看了一遍,心情久久不能从小说中走出来,眼角仍有些许泪滴。我想写下一些读后感以及一些相关的文字,为《万泉河水清又纯》这部致敬海南农垦橡胶人的传世之作大力点赞。
《万泉河水清又纯》的书名乍一看像是描写万泉河两岸风物的散文,其实就是一部勾勒海南农垦改革轮廓的长篇小说,艺术再现了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海南农垦困难时期农场橡胶人的生存状态和为橡胶、为生存而拼搏的感人故事。
我和《万泉河水清又纯》的作者吴越海在一周前的4月25日曾一同参加海南省作家协会“作家回家·作家活动周”启动仪式,当时三十多位今年新加入省作协的新会员应邀参加。在采风途中各位新一批省作协会员做自我介绍时,吴越海没有引起我的过多的注意,我当时被其他会员在各种大刊上发表大量作品所吸引。
5月1日,我和朋友们前往琼海市走读,第一站是琼安胶园,领队说有当地人带领参观。在东太农场十八队,领队介绍我和吴越海相识,才明白我们曾在几天前在海口见过。在“中国第一橡胶园”的石碑和有一百多年树龄的中国第一代橡胶树前,吴越海向我们介绍了爱国华侨何麟书在1906年冒着风险把橡胶种子带回祖国,他所创立的琼安胶园成为海南第一个橡胶园,也是中国早期橡胶园之一,被誉为中国天然橡胶史上的“活化石”(据海南农垦博物馆资料:1904年,马来西亚华侨何麟书在海南岛乐会县(今琼海市)创办中国最早的民营胶园——“琼安垦务有限公司”,成为新中国成立时保存最好的老胶园——琼安胶园)。
新中国成立后,面对西方的封锁,琼安胶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成为新中国大面积培育橡胶种子的发源地之一,当时这批老橡胶树产的橡胶种子被誉为“一粒胶籽一两黄金”。在橡胶籽成熟即将落下的季节,胶园的职工们守着即将掉落的胶籽,听到啪的一声,胶籽掉落在地上几层厚的橡胶叶上,马上跑过去第一时间把它捡起来,擦干净,以当时最快的速度将胶籽运送到海南、广东、广西、云南等地去育苗。
1952年3月,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和决定调集两万人组建特种林业工程第一师、第二师和独立团,作为橡胶垦殖的骨干力量。第一师进驻海南,第二师驻雷州半岛,独立团驻广西。林一师二团,也就是原来的海南军区独立27团,就是在当时从三亚的榆林要塞移驻琼海的,随即有部分部队进入海南历史上著名的华侨胶园——琼安胶园。1951年1月,在琼安胶园的基础上成立了东太农场,是海南创建最早的3个国营橡胶农场之一,早于1952年1月创建的海南农垦。1956年,吴越海的父亲随军从广东来到琼安胶园,把青春热血都奉献给了东太农场。“我就是琼安胶园出生的,是‘场二代’”,吴越海说,“最早那批老橡胶树现在零零散散可能还剩下20棵,现在山上种的大部分是600号橡胶树”。吴越海边带我们参观边跟我们介绍,他对这里的一切如数家珍:“小时候这里最多的时候有300多人生活,住的是老瓦房,这里还有一所小学”。
吴越海在东太农场连队当过胶工,做过统会员,后调入农场机关工作。农垦深化改革后,转入居委会工作任东太居党委委员,目前已经退休几个月了。吴越海闲暇时爱好写作,1984年发表小说,有多篇文章获奖。其中《冤家相逢》获上海《故事会》1996年度全国优秀作品大奖赛三等奖,《万泉河水清又纯》是他历时近20年精雕细琢而成的长篇小说,是他40多年写作生涯的完美收官之战,于2005年7月完成初稿,2023年10月完成第四稿,2024年9月由海南出版社出版发行。
我对之前对海南农垦人是不了解的。我小时候在澄迈县金江镇生活,90年代上小学时,班里有来自澄迈县各个农场的同学,有红光农场的、金安农场的、华侨农场的、红岗农场的、西达农场的……这些来自农场的同学在学校没过多地向我说农场地生活场景,虽然我们都是关系不错的小伙伴。印象很深的是放学后,我们喜欢“打胶籽”,两两对战,把胶籽放在对方的胶籽上方,用手掌狠狠的砸下去,如对方的胶籽被打破了,对方得继续放胶籽上来继续打,否则由对方砸我方的胶籽。快到周末的时候,城里的孩子会委托农场的同学周末回家记得在胶林里找一些胶籽带过来,这是我对农场最初的一些印象。
参加工作后的前几年,我时常穿梭于东方市各个农场,华侨农场、广坝农场、红泉农场、公爱农场……穿过橡胶林的时候,我喜欢拍照片,记录下不少胶林中的美景。在农场开展工作后,我会跟当地的人们聊天,有些农场的生活方式已经和当地人们融为一体,有些农场还保留着他们来海南前的生活方式和方言,有时候他们会说起在来海南之前的异国风情,让我大开眼界。近几年,我在外出采风时到过更多市县的农场,但大部分是走马观花,可以说今天之前,我对农场的了解是很少很少的。
《万泉河水清又纯》一书向读者展示了海南东部农场的方方面面,看完此书后,我对海南的农场有了更深层次的了解。吴越海说书中描写的三叶农场和人物都是虚构出来的,但是书中的大背景和农场的运作方式又是来源于真实的生活。比如书中的主人公之一的王秀文来自三叶农场十八队,而吴越海本人成长于东太农场十八队,书中的五哥饭店、琼安溪、农场的街道我都在东太农场找到一些痕迹。“稿子改了很多次,最初的稿子是手写的,后来有了电脑才用电脑写作”,吴越海向我讲述他写书的故事,“有很多情节在定稿前删除了,我想更多地聚焦于农垦人敢于拼搏的精神”。
“我退休前最大的愿望就是《万泉河水清又纯》能够出版”,吴越海深情地说。他拿出手机给我看,说虽然没有相关的宣传活动,在某东上的销量已经有1000多本,据他的朋友的消息在海口的新华书店也有上架,还给我看了不少农场领导和农垦人给他发来的读书后的高度评价。可能是吴越海在出书前还不是省作协会员的缘故,既没有官方举办新书发布会,也没有官方组织读书会,在网上我只查到海南出版社微信公众号的去年10月的“琼崖好书10月书单,碰撞思想的火花”有小篇幅的介绍。我在网上查了一下,好多网店都在卖这本书,但是卖家大都是省外的,寄到海南得几天后,我等不及!于是便有了文章开头的那一幕,当天中午吃完饭后,我直接从东太农场导航到省会的新华书店,在时隔十几年后再次在书店买书(我一般买书都网购)。
图 海口市日月广场双子座3楼新华书店摆放的海南出版社书籍,右下角为《万泉河水清又纯》
《万泉河水清又纯》有45万字,有名有姓的人物有100多人,以三叶农场为背景,用写实的手法还原了1995年至1999年农场人在亚洲金融机冲击下真实的工作和生活状态,再现了海南农垦由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转型时期,农场人由迷茫、阵痛、坚忍到坦然应对的转变历程,展现了这一时期橡胶农场改革求生存求发展的全过程。小说既有三叶人在天灾人祸降临后为生存为发展拼搏的悲壮故事,也有他们在生活中发生的感人肺腑的小故事。书中的爱情故事甜蜜幸福又凄婉曲折,普通平常亦感动天地。小说讴歌了为发展中国橡胶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并做出了巨大牺牲的海南农垦橡胶人。海南农垦人坚忍如山,他们艰苦奋斗,顽强拼搏,自强不息;海南农垦人纯朴善良,他们善良如水,犹如美丽的万泉河水清澈纯净!
《万泉河水清又纯》一书有六章。第一章以两位年轻人王秀文和郑水秀在路边的小碰撞开场,引出了三叶农场召开第十四届职工代表大会的画面。在大会上,时任场长赵为民在报告中对1995年的工作做了总结,各项指标一路飙红,生产业绩和员工收入都到达史上最佳水平,同时农场领导积极部署第二、第三产业,在琼海市、海口市来投资。在没有实事求是了解事实的基础上,赵为民在调研时当场撤了二十九队的队长杨明亮职务,场部新建的大桥因为质量上的问题刚剪裁就塌了,新建的水电站因为采购二手发电机导致发电量不足,同时十二号台风造成大量橡胶树受损,机关干部全部下到连队帮助抢救橡胶树。1973年那场全岛震惊的大台风也曾造成三叶农场巨大损失,这批年轻人和当年的年轻人一样,把橡胶树及时抢救,但是台风造成了橡胶减产,到第四季度时厂里资金见底,三叶农场陷入一场危机。
第二章讲到随着各种天灾人祸的来临,三叶农场面临着更大的困难。橡胶产品的价格一天比一天走低,在琼海市和海口市的投资因为亚洲金融危机直接陷入困境。1996年的三叶农场在经历了95年的历史最佳成绩后,连续十年的盈利将首次迎来亏损。。在郑水秀的主动下,王秀文和郑水秀确定了恋爱关系。三月份橡胶价格还在暴跌,场里开始研究压减开支方案,但是各个分管领导都说了自己分管领域的困难,甚至职工的工资也下降25%。随着后面几个月发不出工资,场里的气氛十分紧张,郑水秀也被家里安排去深圳打工,王秀文和郑水秀不得不分手。老场长因为癌症晚期,从广东特地来到十八队的老胶园再看两眼,他鼓励大家要记住农垦人艰苦创业的历程,农垦人的精神是永存不朽的!
第三章一开始赵为民向农垦总局提出辞职,在辞职信上推荐副场长李智全为党委书记,可以有明显效果地监督新来的场长。总局同意了赵为民的建议,任命三十多岁的韩劲松为新任场长,全体员工对年轻的韩劲松能不能行?带有很大的疑问。王秀文父亲王土生为了种植胡椒增收,不小心摔伤了腰部,因在市医院住院需要一笔钱,王秀文无力负担,被朋友推荐送去阳江老中医那里治疗。离1998年春节前3天,韩劲松终于在总局的关照下,按照干部每人500元、职工和退休员工每人450元发下了预发工资,此时离停发工资已逝去了7个月。春节刚过,场里推进“五项改革、四项清理”,这场改革让很多人痛到刻骨铭心,也让很多人从此改变了人生轨迹。屋漏偏逢连夜雨,此时橡胶树遇到寒潮和白粉病的袭击,出现危险的情况,为了赶上施肥的进度,场里机关和直属单位干部职员全部下到连队帮助胶工施肥,大家克服重重困难,完成了既定的任务……
第四章,农业综合开发办科长徐克坚肩负着大规模清查私人用地的重任,将直接触动到职工群众的利益,他不畏困难,硬啃难啃的骨头,但是也被人报复,导致妻子下岗,孩子上学的学费遇到了难题,但是她妻子没有埋怨,选择去海口打工,他并没有找领导走后门让妻子恢复工作,最终完成了他的本职工作,证明了自己的坚持是正确的。二十九队的队长杨明亮的夫人坚持带病工作,导致胃病发作被送到市医院,在送钱去医院的路上得知职工洪铁钢的两个孩子没钱上学,把大部分钱给了洪铁钢,她妻子坚持不动手术,回家修养,乡亲们得知后送上了各种自用的物产,令我感动万分。王秀文在劳动中伤了眼睛,被强行安排住院,住院期间,李秋红向他示爱,他感到两家条件相差太远,不敢接受。改革进入第二阶段,韩劲松面临巨大的压力,各种举报信被送到农垦总局,很多退休员工被人带节奏来到场部要求维权……
第五章,改革的依旧阻力重重,但是三叶农场的干部职员在收入锐减、工作量增加的情况下,绝大部分人选择了默默接受,继续工作。他们选择和三叶农场共存亡。前任场长的小舅子胡文斌此时来要工程款,场里经过前期的清查发现他的工程存在偷工减料的情况,双方未就工程款谈妥,胡文斌要把三叶农场告上法庭。农垦总局郝局长来到三叶农场考察半天,给韩劲松他们的工作给予了肯定,同时也指出在工作过程中的一些不足之处。在1998年6月,割胶生产终于出现了峰回路转的好势头,改革每个方面也捷报连连,这半年来的辛苦付出终于迎来了回报。7月,偷窃橡胶的情况严重,甚至会出现了窃贼殴打护林员和场部干警的情况,在地方的全力支持下,相关的黑社会性质的组织被一网打尽,有力地支持了三叶农场正在进行的改革。
第六章。已经到了1998年9月,持续的大雨极大影响了橡胶生产。为了把胶水及时运出农场,女副场长陈惠明带头撑船渡过波涛汹涌的万泉河水,对岸的艄公也被三叶人的精神所折服,心甘情愿冒险和三叶的干部职员一起抢运胶水到对岸,再运到外地,杨明亮和王秀文在最后时刻为保护竹筏上的同事,跳入水中排除障碍物,最终筋疲力尽出现危险的情况,还好最终被对岸的艄公救出。这里不知是否在致敬1952年9月为了转送胶籽到对岸,壮烈牺牲在万泉河的林一师二团三连战士陈金照?三叶农场和胡文斌工程款一案以三叶农场胜利而告终,有不少人因为参与工程腐败受到处理。1998年底,三叶农场偿还了往年债务,补发完了1997年拖欠的职工工资,干部职员在春节前领取了1月份公司,领取了1998年年终效益……王秀文和郑水秀又再一次在路边发生碰撞,只不过这次两人消除了心中的误会,开始谈婚论嫁,故事在此画上了句号。
如果说李娟让我了解了陌生的冬牧场,吴越海则让我了解了真实的农场的生活场景。记忆中那些农场的橡胶林、老房子又重新出现在我的脑海里,一代接一代的农垦人的欢声笑语出现在我的脑海里。我看到他们从祖国各地乘船渡过琼州海峡,他们在各个农场定居下来,他们用双手披荆斩棘、团结拼搏、艰苦奋斗,建成了中国最大的天然橡胶生产基地,创造了橡胶北移大面积种植成功的奇迹,创造了巨大的物质财量和宝贵的精神财富,为巩固国防,开发建设海南,支持国家社会主义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
90年代那场改革浪潮中,有很多人成为下岗工人,成为时代的缩影。那时候我年纪尚小,没有对当时的情况有过多的了解。读完《万泉河水清又纯》,我有了身临其境的感受,改革是有人要做出牺牲的。当面临着下岗之时,当面临着上有老下有小的家庭压力、上学压力、就业压力、就医压力……三叶农场的职工们没有向农场伸手、也没有闹事,而是自己想办法过生活渡难关。有的人外出打工、有很多人重新开荒种地,养鱼养猪,搞自营经济,自己养活自己。假如没有下岗人员做出的牺牲,假如没有退休工人的理解和支持,假如没有下面干部职员的任劳任怨,出大力流大汗,这场改革清理是推动不了的,农场扭亏增盈的目标是实现不了的!王秀文说:“就像我们眼前那条美丽的万泉河,万泉河水清澈纯净,如天降甘醴;她纯朴善良,滋润人间万物;她胸怀宽广,容纳百溪千流;她生生不息,奔腾不歇!万泉河具有的特质,不正是咱们三叶人具有的特性吗”?当前农垦改革过程中还有各种各样的历史遗留问题,希望农垦的领导在处理农垦历史遗留问题的时候,能让农垦人得到公正的对待,不要让农垦人既流血又流泪。
吴越海说:“多年后没有人会记得农垦橡胶人所做的贡献,他们最多被记录在志书里,被收藏在博物馆里,我想为橡胶人立个碑,树个传”。书中末尾王秀文说:“我调上机关宣传科后,经常接触到两个新名词,就是‘农垦人’和‘农垦精神’。对什么是农垦人,什么是农垦精神,我过去也一直迷迷糊糊的,弄不清楚。今天我明白了,纯朴善良、包容豁达、坚强坚忍,就是我们农垦人的内涵,艰苦奋斗、顽强拼搏、自强不息,就是我们农垦精神的实质”!我想可能有很多农垦的人和书中的王秀文一样,不了解“农垦人”和“农垦精神”,相信此书能够给海南农垦人,甚至全国各地的农垦人带来强烈的共鸣。
海南农垦博物馆的“结束语”写道:“世界橡胶史是一部天然橡胶由野生状态到人工成功栽培的历史。农垦人百折不挠,科学发展,在海南岛上书写了世界植胶史上的传奇,彰显了拓荒者的精气神和中华民族不畏艰险、敢于胜利的气概。历史告诉世界历史告诉未来。海南农垦锚定新目标,奋斗新时代,奋进新征程”。我期待有更多的海南农垦人能够拿起笔来,将海南农垦几十年来的风风雨雨书写出来,让更多人知道农垦人的拓荒者精神,农垦人应当在海南历史中留下光辉的一页。
希望有更多的朋友能够阅读到《万泉河水清又纯》这部致敬海南农垦橡胶人的传世之作,《万泉河水清又纯》值得在海南文学之路上留下它的一个足迹。返回搜狐,查看更加多